世运专访|如何提升“小众”定向运动竞争力?国家队教练梁锡元答川观新闻记者问
0
中国定向运动员罗琼在成都世运会比赛中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吴聃
8月11日,为期3天的成都世运会定向比赛落下帷幕,瑞士运动员夺得5块金牌中的4块,成为绝对赢家。由两男两女组成的中国队,尽管未有机会登上领奖台,却也在多个项目中创造了参加世运会的最好成绩,在亚洲选手中处于领先。
尽管不在赛场上参与竞技,梁锡元却始终关注着中国选手的表现。2013年,他曾作为中国队一员,参加哥伦比亚卡利世运会,此番他又作为中国国家定向队教练率领4名运动员本土作战。
在接受四川在线记者专访时,梁锡元表示,定向越野是一项智力与体力并重的项目。国内需要强化基层培养体系,提升赛事水平,重视高校高水平队伍建设,未来方能实现竞争力跃升。
中国定向运动员唐建达冲过终点线
谈中国队员表现:创造历史最好成绩,与欧洲强手仍存在差距
记者:本届世运会,中国定向选手表现如何?跟您参加世运会时相比有何变化?
梁锡元:在本届世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在中距离赛和短距离赛项目上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在亚洲选手中处于领先位置。根据比赛结果,男子中距离选手唐建达、刘晓明分别位列第 18 和 23 名,女子中距离选手罗琼、郝双燕分获第 17 和 22 名。这一成绩较往届有明显进步,例如男子中距离排名较 2013 年世运会的第 25 名提升了 7 位。
但我们与欧洲强手仍存在差距,在快速决策和高速奔跑方面,反映出我国队员在复杂环境下的路线规划效率和体能分配短板。整体来说,我们的队员在稳中求进,力求短板上的突破。
记者:就项目整体而言,中国定向运动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梁锡元:可以说是整体项目的发展有关,定向项目在国内的参与基数和认知还是小众,尚未形成有助于高水平发展的有效条件和良好环境。在人才选拔方面,我国选手的体能、识图能力、比赛经验还是相对欠缺,这涉及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地方发展的差异、赛事举办、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因素。
记者:定向运动员除了参与赛事之外,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还有哪些可能性?
梁锡元:目前,很多定向选手依靠本项目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到中小学和高校任教,作为教师和教练与学校的项目规划相互匹配。同时,也出现很多高水平运动员到社会中创立俱乐部,实现自我的职业规划。定向选手可以很好地应对社会需求,融入各大体育赛事、公司,担任比赛的策划、组织和执行者。
梁锡元(右)给中国定向运动员罗琼浇水降温
谈项目未来发展:提升参与基数,场地、人才、商业化亟待突破
记者:在成都世运会上,定向被归入“潮流类项目”。您觉得推动定向运动发展,可以对全民健身乃至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哪些益处?
梁锡元:定向越野项目进入我国已有42年,由中国无线电和定向运动协会牵头,已建立完善的赛事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
首先,对参与者来说,定向越野项目本身是一项智力与体力并重的项目,也是一项很好的户外运动。参与者通过赛事或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在户外的方位判断能力,因此定向是一项非常适合应用于社会的运动技能。同时定向运动的户外环境,可以让参与者的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得到调节,促进身心健康。
记者:发展到今天,定向运动在国内的普及情况如何?过程中有什么障碍或者难点?
梁锡元:因非奥项目特性,定向运动核心群体以在校尤其高校学生为绝对主体,是学校体育课程、课外活动、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会爱好者群体日益扩大,在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地形适宜的地区,如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湖南、四川、云南等更为活跃。
2025年,定向越野首次进入全运会群众组项目。竞技领域以短距离和接力赛为突破口,大众领域依托政策与创新赛事加速普及,但定向运动的场地、人才、商业化等瓶颈亟待突破。未来需要强化基层培养体系,提升赛事水平,重视高校高水平队伍建设,方能实现竞争力跃升。
记者:推动定向运动在国内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各方参与者还可以做些什么?
梁锡元:首先,项目的传播推广尤为关键,要想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就得提升参与基数。参与人群多了,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自然就有更多的选择和针对性了。
此外,还可以打通升学与职业衔接通道,推动高校将定向运动纳入体育特长生招生范围,设立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与职业俱乐部合作,为优秀青少年运动员提供 “训练 + 升学” 双轨发展机会,解决 “学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