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没有大型室内冰场 煤城七台河为何盛产冰上冠军
本报记者袁泉 在温哥华冬奥会上,3位中国姑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孙琳琳首摘金牌,王濛勇夺三金,杨扬(微博)当选国际奥委会(微博)委员。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来自黑龙江省著名的煤城七台河市。迄今为止,七台河已经培养出8位女子短道速滑世界冠军。
七台河市并不具备发展短道速滑项目先天优势,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座大型的室内短道速滑训练馆。但这里却成为中国短道速滑项目的“人才库”,“七台河现象”甚至引起国际短道速滑界瞩目。为什么一座煤城能源源不断输出世界冠军?七台河在短道速滑运动员选拔培养上有何“秘诀”?这一现象又能否在国内其他地方“复制”?
精神力量源自哪里
“不给钱都干,饭可以忘了吃,但短道速滑不能不整”
提起七台河的短道速滑,就绕不开孟庆余教练。七台河市体育局局长里景勃说,上世纪70年代,孟庆余从哈尔滨来到七台河新建煤矿做采煤工,却始终没有忘怀钟情的短道速滑运动,由于年龄和条件所限,他把重心放到培养速滑人才上。
“当时条件挺困难,老孟自己弄个冰刀,冬天就在倭垦河上带着七八个人滑,其中就有后来杨扬的启蒙教练董延海、孙琳琳的启蒙教练赵晓兵等一批国家级教练”,里景勃说,孟庆余培养的人才团队是七台河短道速滑最初的资源和资本。
七台河市滑冰队组建于1974年,1986年在黑龙江省率先转型为女子短道速滑训练队,将女子短道速滑项目确定为主攻方向。孟庆余调到七台河市体委工作后,于1987年组建女子短道速滑队。1988年,女运动员张杰在全国室内少年短道速滑赛中获得5枚金牌,更加坚定了七台河市发展短道速滑项目的决心。此后20多年间,七台河输送的队员共获得各级别金牌300多枚,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
“人们把七台河的这些体育人叫‘傻子队’,不给钱都干,饭可以忘了吃,但速滑不能不整!”里景勃说。建立女子短道速滑队初期,训练条件异常艰苦。为节约开支,教练们带领运动员自己浇冰场、制作训练器材。因为没有训练馆,教练和队员在没有遮挡的露天冰场上,顶着数九寒风训练,脚冻得连冰鞋都脱不下来。
2006年,孟庆余牺牲在赶赴训练的路上。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没有一分存款,把工资都用在了孩子们的伙食贴补上。“马庆忠、赵晓兵这些孟庆余培养的弟子,继承了这种传统,这是别人学不来、比不了的。”里景勃说。
七台河短道速滑崭露头角之后,各地都想来“挖宝”。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主力队员刘秋宏(微博)的启蒙教练姜海说,他现在一个月的收入3000多元,广州有人开出月薪7000元外加一套住房的条件,希望他前去执教,“我的家在七台河,根在七台河,事业也在七台河,这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
自2005年七台河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奥运人才输送奖”后,七台河便把短道速滑作为城市的品牌。“2003年,七台河市把一个重要路段命名为‘杨扬大街’,对运动员而言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也向市民们表达出政府的导向。”杨扬的启蒙教练董延海说。
世界冠军如何炼成
“‘技术先行,早期培养’是七台河培养人才的关键”
教练马庆忠认为,“技术先行,早期培养”是七台河源源不断培养出短道速滑人才的关键。
“早期培养”对七台河而言就是“从小学生抓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七台河全市已有省市级传统项目学校8所,市区的校园里冬天都浇筑有冰场,在校3万多小学生中有6000人能在冬季上冰场,形成了冰上体育运动的广泛基础。
“一半都是从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中挑选,首先看外表体态,然后要测试立定跳远考察爆发力,跑50米来考察运动姿态、速度和协调性,还要参考父母的身高体重……”姜海说。为了从众多的学生中筛选出“好苗子”,姜海说,“除了耐心解释和说服,有的时候啥手段都要用。”
说起人才培养上的成功,马庆忠认为主要包括技术和经验两个方面。“在技术的指导上,我们一直没偏离主线。技术是前提,体能再好,没有技术也不行。我们确定的培养方式、方法、手段、措施,通过持续性培训和积累,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七台河市根据地形分为“山上”和“山下”两个区域,山上高楼林立,山下则是传统矿区,居民以矿工家庭居多,经济相对落后。“相比之下,山下的孩子独立性好,家长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他们,平时的运动多,身体素质也好。山下的孩子比较合我们的胃口,能融入到队伍中。”马庆忠说,大多数取得好成绩的孩子家里都不富裕。在2012年上海短道速滑世锦赛夺得女子500米冠军和3000米接力冠军的范可新(微博)说:“我练了5年才有属于自己的新冰刀,我希望这些孩子也能靠拼搏改变命运。”
无论对孩子们还是对教练而言,短道速滑的训练都是艰苦的,在黑龙江寒冷的冬季,天不亮就要起床。“孩子忘得快,就要天天教,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教练员的工作量很大。”马庆忠说,七台河的人才培养是“因材施教”,紧紧围绕队员的生长规律制定训练计划,及时把握人体生理的运动敏感期,根据每个队员承受能力和技能水平随时增减训练强度。
七台河的小运动员们经过两三年的培养后,逐步推荐输送到省体校等专业队伍进行训练比赛,形成了“传统校—基础班—重点班—省体校”的层级训练、梯次输送的人才培养模式。“省队分为3个梯队,一线是成人队伍,二线是青年队伍,三线是青少年队伍。七台河对上输送的主要是青少年部分。”马庆忠说。
培养模式能否延续
“政策不完整,让家长有后顾之忧,人才选拔越来越难”
“运动员走到塔尖的毕竟是少数,如果不出成绩,学习再耽误,就成了一个双输的结果,这是家长们的主要顾虑。”尽管七台河市的短道速滑人才层出不穷,但在马庆忠看来,人才选拔越来越难。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家庭条件越是优越,家长对让孩子从事短道速滑的顾虑就越多。“滑冰肯定耽误学习,这是谁也没有办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很多孩子成不了冠军,怎么办?”马庆忠说,“短道项目是高危项目,3个运动员滑倒,就是6只尖刀,一有孩子摔倒,我们就胆战心惊”。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七台河短道速滑还存在一个瓶颈问题。现在家长普遍关心的是中层或是中高层非冠军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工作安置的问题。马庆忠认为,专业退役的运动员,可以安排到大专院校,但现在的政策还不完善,还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让家长有后顾之忧,“家长不认可项目,教练员做多少工作都没有用”。
由于短道速滑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运动员因为成绩的波动也面临着晋升、就业、上学、编制、工资待遇等实际困难。“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七台河的政策条件并不好,这就会产生人才流失的问题。”董延海说。
截至目前,七台河市还没有室内的大型冰场,这就迫使七台河“借船出海”,在哈尔滨租借场地进行训练。“我们现在的训练是最原始的,受气候限制,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不快,所以我们发现好材料后,在七台河过渡得非常快,马上就送到哈尔滨去了。”马庆忠说。
据了解,七台河市投资1.5亿元在建的符合短道速滑国际比赛标准的综合体育馆主体已经基本完工,七台河体育局也在协调政府部门为范可新的家人办理低保和解决一套保障房,运动员的编制、待遇和保障问题也在和省市有关部门积极协商中。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短道速滑已经成为七台河城市文化积淀的一部分,面对众多的利益诱惑,我和周围的同事深知,我们是为家乡的荣誉而战。”马庆忠说。
分享到: